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程溪中学2015-2016学年高二(下)期末语文试卷(解析版)

发表时间:2023-07-26 15:19作者:66来源:晨纳教育

一、现代文阅读(每小题9分,共9分)

1.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    魏晋时期,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,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。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其基本特征,就是人的觉醒。

    《古诗十九首》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,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,直抒胸臆,深发感喟:生年不满百,常怀千岁忧”“人生寄一世,奄忽若飙尘”“人生非金石,岂能长寿考”……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,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,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!它们与友情、离别、相思、怀乡、行役、命运、劝慰、愿望、勉励……结合糅杂在一起,愈显其沉郁和悲凉。这种感喟,从建安直到晋宋,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,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,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。

    生命无常、人生易老本是古往来一个普遍命题,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,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。从黄巾起义前后起,整个社会日渐动荡,接着便是战祸不已,疾疫流行,死亡枕藉,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。于是,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,便突现出来了。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。正因为如此,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、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:在 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底下的,是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,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。在死生亦大矣,岂不痛哉后面的,是群籁虽参差,适我无非新,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。正由于有这种内容,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;正由于有人的觉醒,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。

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,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。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,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、操守、儒学、气节的品评,人的才情、气质、格调、风貌成了重点所在。朗朗如日月之入怀”“双眸闪闪若岩下电”“若登山临下,幽然深远”……无不要